已有16941份文件
健康界尚医图书出品
本书提炼出了一套改善医院舆情管理,做好医院/医生个人宣传的独有方法。作者简介廖志林,现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宣传统战部部长,副研究员,《健康报》驻四川记者站记者。从事医院宣传工作二十多年,能够以媒体记者和医院宣传者的双重身份,研究和审视中国医院的舆论环境,运筹医院传播。学术研究重点关注医院舆论环境及医院宣传营销,研究成果形成系列讲座《医院新闻危机处置与媒体关系建设》、《医院宣传营销》、《医院新媒体运营管理》、《医院新闻策划》、《当医者遭遇记者》等;相关内容聚合后,开发为四川大学商学院与华西医院联合举办的医院管理MBA课程——“医院传播战略”,开课讲授。内容简介他是华西医院的宣传统战部部长,管理一家大医院的对外形象传播,他还是《健康报》记者,深谙媒体运作规律。在《当医者遭遇记者》中,作者把从事医院宣传工作20年来成功化解的新闻危机经典案例,进行深度分析并详解应对策略,从中提炼出了一套改善医院舆情管理,做好医院/医生个人宣传的独有方法。本书充满了作者个人风格,内容真枪实战,文笔轻松幽默。你以为这是在读小说?其实这是每位医疗人应对舆论必备的实操手册。编辑推荐记者来了?!医者请镇定。这本书给你说一些故事,医院和媒体最精彩的博弈,惊心动魄。这本书给你讲一个道理,应付媒体心好累,正视记者才有道可寻。这本书给你支几个招儿,作者镇守医院宣传大关20年,成功化解新闻危机无数,干货大大的有。上到院长、主任,下到医生、护士,不妨都来一读,已备不时“临危”之需。目录章节目录:导言那些惊世骇俗的医疗新闻2014年8月,“羊水栓塞门”2013年12月,“子宫门”2013年7月,“烤婴门” 2011年9月,“8毛门”2010年7月,“缝肛门”第一章有更惨的,也有安然的左脚和右脚还是“左脚和右脚”第二章医院新闻危机,埋在人行道上的“地雷”埋在人行道上的“地雷”被新闻“颠覆”的医疗只有医者知道第三章记者,为什么老拿医者开刀记者,躲不起“神坛”上的医者最薄弱的安全线第四章怎么走,才不会踩“地雷”内部联动,一致“对外”把苗头扼杀在摇篮中第五章怎么躺,才不会“中枪”有十五万才做手术,一岁小朋友只能“等死”医院拒绝癌症病人,叫来警察将其抓走第六章“天王盖地虎”,一举拿下负面大新闻扑灭负面新闻的星星之火吃回扣整改“第一案”第七章“宝塔镇河妖”,一句话说服媒体老总“以后哪个‘杂种’再同情病人!”对记者说“不”!第八章“医闹”“医赖”,放马过来“医闹”,放马过来“医赖”,陪你去见报第九章做队友而不是对手,让记者参与纠纷处置 把记者变成解决纠纷的队友记者为什么可以成为队友第十章新闻危机祸起萧墙和妇产科“反目”的内科医生和医院“反目”的引进人才白月风当院长“亮了”第十一章“让子弹飞”,以不变应万变保安“围殴”病人家属被赞一块潜藏二十年的纱布第十二章大数据时代下的医院舆情系统管好用好医院舆情搞情报竟如此简单第十三章医院宣传营销那些事在线试读推荐序:假如希波克拉底见到约翰·弥尔顿结识本书作者廖志林,源于我写《解密华西》。最初,他只是我的信息源和建议提供者,但伴随几十杯热茶暖胃的畅聊,我渐生一个强烈的意识:他不会只是我职业生涯中的过客,而是愿意用心去交的挚友。因为,他魅力四射。他最闪亮的魅力,除了心直口快,便是在医院传播领域独有一套。当我萌生这个判断时,内心同时升起一个颇显荒诞的联想:假如希波克拉底见到约翰·弥尔顿(前者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后者在全球新闻传播领域赫赫有名),两人会谈些啥?依我想,像他们这种雄才大略之人,一定会促膝长谈并结下深谊。医与媒相互了解,注定利大于弊。问题在于,二者如何相互了解与合作?廖志林正好擅长这门学问。他留给我的印象,有5个鲜明的符号:第一,兼具医者和记者双重身份。虽然他并非临床医生,但至今20多年供职于医院,同时兼任《健康报》记者13年。这样的工作经历,使他平时情不自禁同时站在两个视角察人观事。 第二,抛出前瞻性观点。新世纪之初,当时国内公立医院普遍只是被动接受媒体报道,而廖志林那时便以第一作者身份,与3名同事发表题为《医院与媒体要合作,不要斗争——论医院对新闻资源的管理和舆论的导向》的文章,主张医院与媒体“要合作不要斗争”。第三,积淀了丰富的医院传播经验。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3年雅安地震的救援期间,他先后接待了上万名(次)记者,由此被誉为我国“接触记者最多”的医院宣传部部长。更考验他的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作为全国著名的医疗机构,每天都被若干名记者紧盯。第四,构建医媒合作长效机制。廖志林认为,医院越向媒体开放,越能传递真实和完整的信息。因此,华西医院在2001年便建立起接待媒体的长效机制,医院宣传部发动基层人员兼职通讯员,鼓励他们源源不断地向宣传部提供信息。当记者抵达华西医院采访,医院宣传部总能提供多条新闻线索,并协助他们追踪采访当事人。第五,活用新传播工具。华西医院宣传部一直紧跟新媒体浪潮,几年前在院内建立起微博矩阵并制定微博发布规则;当微信公众号兴起,华西医院又推出官微,而且站在读者“悦读”的角度撰写内容。另外,熟谙媒体规律的廖志林,善于主动提供素材吸引媒体报道。其实,上述这些还只是廖志林围绕“医媒合作”所思所行的片段,如同我们按下再多的快门,也难以记录全部精彩旅程一样。业内很多人知道,他除了“玩转”医媒合作,还善于巧妙、合法地处理医院舆论危机。无论如何,中国随着新医改逐渐深入,以及医疗服务持续改善,医疗与媒体两个领域的交集必将日趋增多,这是任何人无法阻挡的趋势。身处浪潮之中的医者和记者,无疑有必要更深入地了解对方并开放合作,这样才能消除误解,才能更准确地向公众传递信息。基于这个大背景,廖志林通过本书用活泼有趣的语言,给医院提供诸多值得借鉴的信息传播和舆情管理方法。我们设想希波克拉底见到约翰·弥尔顿。
©2012 北京华媒康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注册地址:北京 联系电话:(010)82736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