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洞悉中国医界风云的窗口
一段惊心动魄的医院图强历程
一场探索原创管理思想的实践
过去20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声名鹊起,单体规模一度占据全球医疗机构之巅,整体实力跃居中国最佳医院综合排行榜第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数量居全国前列……这一连串耀眼的标签背后,他们究竟是如何逐步由小到大、由弱变强?
作者循着无数人的好奇开启一段解谜旅程,前后历时半年,实地采访华西医院这段历史的30多位缔造者和见证者,许多尘封的往事和解题智慧随之浮出水面。读者沿着书中叙述,可以看到华西医院庞大规模背后的管理思想、开阔视野、宽广胸怀、拼搏品质、成熟规则等,而这些,才是华西医院真正的成功密码和迷人之处。与此同时,读者还能从字里行间洞悉同期中国医疗领域的风云变幻。
起源于1892年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至今走过122个春秋,除了悠久的治病救人历史,最近20年脱颖而出的历程尤其令业内着迷。《解密华西》正是揭开这20年闪亮历程的内因,透彻讲述他们一路走来诸多别具一格的管理创新。23万文字不仅铺陈华西医院改革创新的内容和方法,更跳到管理后台,还原当时的决策过程和改革者的内心世界,也就是既细述他们的改革“是什么”,同时全景呈现“为什么”和“怎么样”。 概而言之,该书旨在解密华西医院后台操作,打造国内医管最佳实战教材。
桂克全
资深记者,现任健康界出版部副主任,曾在几家媒体担任记者、主任记者和执行主编等职务。
上篇 力破困局(1993—1999 年)
第一章 内外交困
新旧观念碰撞
破旧的环境
溜走的人心
盆地视野
学科无奇峰
第二章 重定管理基调
组阁
试水改革
第三章 部署开源节流
封堵后勤漏洞
率先引入成本核算
第四章 提振科研
李幼平出场
纳贤有道
跳出科研洼地
第五章 开辟采购新路
采购“五标准”
设备化繁为简
“花样”招标
第六章 整治混乱产业
一团乱麻
整合来袭
服务跨出围墙
第七章 谋划远景
十字路口
拟定科学规划
话外话:思想先行
中 篇 乘胜追击(2000—2007 年)
第八章 众星拱月格局
围墙内外新风云
差异化建设学科
第九章 打造人才正三角
筑巢引凤
逼出来的创新
第十章 学科怒放
刘进:铸造医教研黄金比例
唐承薇:给高速路清障
裴福兴:创新管理“拨千斤”
第十一章 给产业插“翅”
改制助燃“利康”
“华西海圻”异军突起
第十二章 后勤改革 2.0
中央运输:集约创高效
了不起的中央厨房
楼宇保养标准化
神奇的锅炉房
组织结构大变革
第十三章 科研再登高
SCI 论文量折桂逻辑
“软硬”兼施
第十四章 打破传统运营
巧妙联横
两道难题
第十五章 扛着是非前行
“砖头院长”风波
梦想再升级
话外话:塑造品牌
下 篇 脱胎换骨(2008—2013 年)
第十六章 区域协同
别做人人喊打的过街大象
华西式协同
善意也遇阻
第十七章 地震检阅
当日:临危应变
医疗:急中生智
后勤:有备无患
党委:内助外宣
第十八章 再调分配杠杆
被迫重切“蛋糕”
评估:由简到细
布局分配
第十九章 把球传出去
宣传:开放传播
活用品管圈
打破职工沉寂
第二十章 最佳搭档
默契
强基护航
第二十一章 新梦想与交接班
推倒无形的墙
激荡二十年
领航者石应康
慷慨激昂的告别
话外话:转型升级
附录一 华西医院 1993-2013年大事记
附录二 华西医院1993-2013年党政人事更替一览
附录三 《解密华西》受访人物录
改革开放,激发国人创新。
特别是 1993年底,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图,民众的创新朝气空前涌动。自此20年来,国内因创新被公众熟知的机构,企业界有联想、阿里巴巴等,医疗领域则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这段时期里,华西医院逐渐从中国医疗机构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内医院阔步向前的典范:病床数量由1235张增至“巨无霸”的4800余张,一度占据全球医院单体规模榜首,且无分文贷款;医院综合排名从六七十名上升至第二名;科研由“三无”走向“三有”——有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院士……
但凡业内用来衡量医院实力的指标,如医疗、教学、科研、后勤等,他们均有管理上的改革和创新,并在此基础上交出耀眼的成绩单。华西医院员工zui直观的感受是,以前每逢向同行自报家门,对方常弱弱地问“是在重庆吗”,而zui近几年,他们只要提到华西医院,甚至省略为“华西”,对方会热情地奉上名片,还不忘附上一句“多多交流”。
偏居成都的华西医院之所以能跳出盆地,根源在于一群华西人带着使命和梦想,连续多年拼命实干和开拓创新。
过去 20年,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国的医院均活力四射。经历这个时代里的医院管理者普遍看重开拓创新,用持续不断的改革提升管理和医疗水平,服务一方百姓。但是,相比而言,华西医院院长石应康是这个浓烈创新氛围中的佼佼者,长达 20年的医院管理生涯里,他把创新几乎当作“命根子”。
“创新”、“苦干”,是石应康留给员工们zui鲜明的两个印象标签。
世界上没有平白无故的褒奖。数位与石应康共事多年者评价,他身上凝结着中国创业家所固有的品质:业余喜好不多,眼里只有事业,勤勤恳恳,夜以继日,亲力亲为……如果说,苦干让他赢得员工的尊重,那么,矢志不渝的创新便成就他在同行眼里的卓越。他职业生涯中琳琅满目的创新,大抵可分两类,一类是医院内部的管理和运营创新;一类是超yue医院管理的行业创新。做好前者已属难得,后者因极度考验胸怀、视野、胆识、魄力等,国内医院管理界对此鲜有触及。而石应康始终两事并行,一直用“超yue当下”的思维开拓进取:先敦促自己超yue医生的职责,培育有利于生长更多好医生的医院环境;再超yue引领华西医院由弱变强的梦想,部署区域协同,协助政府整体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接着超yue医疗机构范畴,整合医院、医药企业、政府、风险投资等资源,搭建促进转化医学和技术转移的平台。